2007年8月22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四版:看法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盛夏冰雕引出法治话题

  本期嘉宾
  杭州市经济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办公室  楼青山
  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兼职教授  尹昌平
  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  张国华

  今年以来,“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词。
  但是,在盛夏的杭州,一场为期两个月的室内冰雕展却顶着高温开展了。据杭州市电力局有关人士估计,该项目的日耗电量为1000度左右。照此计算,从布展到展览结束的3个多月间,光是维持这些冰雕不融化,就要用掉10万度电。
  虽然“盛夏冰雕展”从筹备之时起就招来了一片质疑声,但时至今日,这个冰雕展依然“正常”开展——因为缺乏监管依据,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它很“无奈”。对这类过度耗能的商业活动,我们该怎么办?本期《看法》就请法律专家来谈谈。

  话题一:
  能源紧张下的杭城为何会出现高能耗服务?

  【主持人】一些商家为赚取丰厚的利润,不惜推出高能耗服务项目来吸引消费者。在控制能耗、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为什么还会出现“盛夏冰雕展”这样的高能耗商业活动呢?
  楼青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比如口渴了,原本一杯白开水就能解决,可现在许多人却宁可花好几块钱去买饮料,一瓶饮料所消耗的资源当然比一杯白开水要多,但饮料还是很有市场。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导向型经济已转化为需求导向型经济,消费需求决定生产供给。杭州的夏日冰雕展也正是因为有市场、有消费需求,才开展得起来。
  但是,我们并不鼓励这种高能耗的商业活动。走一条合理、清洁、高效的发展之路,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张国华  控制能耗,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奋斗目标。但是,控制能耗反映了长远利益,而消耗能源则为保持和提高人们眼前的生活水平所必需,两者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如何令两者达到平衡,关乎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态度,应该说是一个哲学问题;而哲学问题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
  第三产业是一个庞杂的领域,其中有些项目是现代文明生活所必需的,也有些项目,比如啤酒喷泉、人工滑雪场、人工冰雕展等,并不是人类无法割舍的。但无论按何种价值标准进行取舍,都是某部分社会成员集体意志的体现。试想,如果没有人愿意接受这些服务,哪里还会有商家去经营?如果大多数人的意见是禁止这些项目,那法律又会作出怎样的规定呢?
  所以,不必多谈高能耗第三产业会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的实质在于:我们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尹昌平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实现人的和谐。欲望沟壑难填,麻烦也就接踵而至。人类活动已造成地球的生存灾难,无序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其毁灭性结果就是这句名言: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是人类自己的眼泪。
  所以,搞新鲜创意,丰富业余生活,同时要兼顾社会责任与效应。冰雕展开在冬日的哈尔滨,巧取了自然界的恩赐,是人们向往的奇景,也会拉动旅游经济。可是在夏日的杭州,骄阳酷暑限电都不来及,再搞什么冷飕飕室内冰雕,耗电万千不说,大众也不见得买账。

  话题二:
  如何填补高能耗第三产业监管漏洞?

  【主持人】虽然高能耗服务在现今不提倡,但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在这一领域,无论是法律还是监管都存在漏洞。杭州的冰雕展至今安然无恙就是明证。请嘉宾谈谈,我们应如何填补监管漏洞。
  尹昌平  我认为,这需要政府各部门齐抓共管才能奏效。比如,既要加高高能耗企业上马的门槛,又要对节能项目予以政策优惠。
  目前,在国家层面上,我们已加入相关国际公约;在立法层面上,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也已有基本法律框架。但具体可操作的配套规范,却尚显无力。所以,应抓紧研讨立法,亡羊补牢。源头立法钳制高耗恶排的“出生”,才是治本良方。
  楼青山  省能源利用监测中心对杭州的夏日冰雕展做过一份调查,调查报告说:查阅了现行的有关法规、政策、文件等,找不到有针对性的条款及处理规定,只是与当前节能减排形势不相适应,因此提不出什么处理意见或建议。
  目前,这种“冰雕展”项目在地方不需要行政许可审批,主办方也没有告知的义务,而节能法中也没有明确规定这样的项目应该禁止。可见,我们对这类高能耗第三产业的监管的确不够完善。
  不过,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总消费的70%左右,相较而言,冰雕展就属于“小项目”了。在节能工作人手少、工作量大的情况下,把工作重心放在这70%的大项目上,还是明智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对“小项目”的监管。任何事情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相信,随着节能工作的不断完善,对第三产业的监管也会随之加强,相应的法律法规也会随之出台。
  张国华  我认为,就盛夏冰雕展而言,并不存在行政监管上无法可依的问题。
  首先,《节约能源法》并未将第三产业排除在其调整范围之外;而我省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中有关节能标准和监测机制的规定,更是明确将第三产业纳入规制范围,并且规定了第三产业经营单位的节能义务。
  其次,制冰不是第三产业,是工业;而展览场所的使用和节能改造,则应当受《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制约。
  第三,行政许可的设定未必穷尽所有的技术细节,而法律也赋予了行政主管机关在行政许可实施过程中的行政自由裁量权。问题在于,行政机关往往在权力易于扩张时存在着突破裁量权限的冲动,而在监管有难度时却又存在着逃避裁量职责的冲动。

  话题三:
  依靠法治才能真正实现“节能减排”

  【主持人】在全球面临温室效应威胁的时候,我国政府适时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建设方略。但要有效实现节能减排,还得依靠法治。这方面请嘉宾谈谈自己的看法。
  楼青山  盛夏冰雕展与当前节能减排形势的确不相适应,但是能源监测中心是受节能主管部门委托的执法机构,理当依法行政。
  能源执法的依据是1998年起实施的《节约能源法》,但是里面只对工业企业的能耗比作了详细要求,对第三产业只字未提。所以,对盛夏冰雕展这类“新生事物”没有法律依据进行处罚或关停处理。如果政府强行关掉其活动,那么引来的是一场行政诉讼官司。
  因此,在法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我觉得还是应该把基础先打好,只有上位法完善了,下位法才有法可依。
  张国华  节能减排是我国的既定政策,也是我国的国际义务,而且也已经体现在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中了。但控制能耗、保护环境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非常强,社会的普通成员往往无能为力,行政机关的监管职能则居于主导地位。而依法行政,则是监管职能是否有效的关键。
  从目前来看,在节能减排这个问题上,如果出现行政不作为现象,司法审查的作用还难以得到体现。因为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中还没有确立公益诉讼机制,普通公民无从启动诉讼程序,而法院又是“不告不理”的。所以,在依靠法治节能减排的问题上,技术性的规范已经比较多了,今后的立法重点应该放在完善执法机制上。
  尹昌平  节能减排是法治国家、文明公民的神圣使命。“遏制全球气候变暖,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在《京都协定书》上,我国是郑重地签了字的。
  高能耗第三产业上马,冲的是高利润。截断为富不仁之道,令其只有微利可图,老板们的兴趣也就不大了。这里头,经济杠杆定能起调节作用,而加大违法成本无疑能加重管理的砝码。